金日光教授:【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 三十八
永不忘当年钱老劝导我们“用当代科学传承《黄帝内经》医理和建立《中药本草》科学药理标准”的教导 • 三十八
(三十八)有些群友问我上、中、下三丹田有何区别?道家提倡的小周天为何是逆时针循环?对人体怎么好?


本公众号议论过督脉和任脉在十二正经流注过程中的作用,有好几个针灸群的群友向我说,在《黄帝内经》里没有说三丹的概念,但提到督脉和任脉在头部穴位上的作用,相当于<道医>的上丹区,可见道医的三丹论与《内经》有很大联系。对这些我也知道。
大家可能想不到,当年钱老多次奉扬道家的三丹论和小周天,但他说:“我想学,学不来。”因为自己无法像道人一样专心修道,不过他给我们说了许多有关三丹小周天的好话。
对此,我们放在后面再说,先看看DeepSeek(DS)是怎么说的呢?


在道家修炼中独创地提出了三丹概念,所指的位置及相关重要穴位如下:DS认为理应包括身体前前后后,这样更可以理解三丹的重要意义了。
位置:上丹田通常位于两眉之间的印堂穴,或稍后的泥丸宫(脑内)。
涉及的正经:主要与督脉、任脉、膀胱经、胆经等相关。
重要穴位:
印堂穴:位于两眉之间,是上丹田的重要穴位之一。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是督脉的重要穴位,与上丹田密切相关。
风府穴:位于后脑勺,督脉上的重要穴位。
玉枕穴:位于后脑勺,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
脑户穴:位于后脑勺,督脉上的重要穴位。
前脑与后脑
前脑:主要涉及印堂穴和百会穴,与上丹田直接相关。
后脑:主要涉及风府穴、玉枕穴和脑户穴,与上丹田的能量流动和修炼密切相关。
头部的主要经脉包括:
督脉:沿脊柱上行至头顶,经前额至鼻尖。
任脉:起于会阴,沿腹部正中线上行至下颌,环绕口唇,止于目下。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上行至额角,再下行至下颌。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绕耳前后,经头部侧面至头顶。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上行至头顶,再向后下行至颈部。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沿手臂外侧上行至肩部,经颈部至面部,止于鼻旁。
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末端起始,沿手臂外侧上行至肩部,经颈部至耳后,止于眉梢。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末端起始,沿手臂外侧上行至肩部,经颈部至面部,止于耳前。
在人体上身,胸部区域确实有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的分布。其中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胸部的前侧和内侧,而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则分布在胸部的外侧和背部。
在胸部前侧,任脉的典型穴位是<膻中穴>,位于胸骨中线,第四肋间隙。
而在背部,督脉的典型穴位是<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大椎穴是督脉的重要穴位,常用于治疗颈椎病、头痛、发热等。
前胸部分
任脉(Ren Mai):
膻中穴(RN17)
位于胸部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是气会穴,主治胸闷、咳嗽、气喘等。
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中府穴(LU1)
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
足阳明胃经(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乳中穴(ST17):位于乳头中央,主要用于定位,一般不针灸。
后背部分
督脉(Du Mai):
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
肺俞穴(BL13)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等。
心俞穴(BL15)
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悸、失眠、心痛等。
前腹部部分
任脉(Ren Mai):
气海穴(RN6)
位于脐下1.5寸。主治气虚、腹痛、泄泻等。
足少阴肾经(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中极穴(RN3)
位于脐下4寸。
主治遗尿、尿频、遗精等。
足阳明胃经(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天枢穴(ST25)
位于脐旁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等。
后腰部分
督脉(Du Mai):
命门穴(DU4)
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
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
肾俞穴(BL23)
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988)至本世纪初(2009)之间钱老劝导我们政协理工医男/女,用当代科学解读《黄帝内经》及《难经》、《伤寒论》、《本草纲目》,当年解读的过程中,冯理达院长在海军医院里发现"外气",有很大疗效,且有些中医生有“小周天”、“大周天”功能。
冯院长发现道家的“小周天”的循环方式与《内经》里任脉和督脉在营气大循环中都朝上的方式之间,有不可理解的问题,即小周天里任脉是从上向下,接着督脉从下向上,以此构成一个反时针的循环,而在营气大循环中任脉与督脉全朝上,没有这两者之间循环过程。当年冯院长提出这个问题,钱老也觉得这是个问题,于是钱老还向道教的政协委员问此事,他们都说道士们修道一定阶段时,可以进入反时针的小周天循环,甚至进入大周天的境界。
当年,钱老说,我一直想学小周天,但很难入门,这是因为不是自然的循环,要由人之意念来传动的,他还说,更难理解的是道家修行可以使人回到母胎的先天阴阳元气上。所以当年希望北化大多思考这是什么意思?
钱老只是根据道家的小周天和《内经》里十二正经流注之间关系,他很重视道家为何特别关注下丹田关元穴的问题,钱老从道家那里得知可能有下列原因:
1.道家认为关元穴位是某种<生命能量>的核心,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被认为是下丹田的关键部位,是人体<生命能量的中心>,是元气聚集和生发的地方,对健康和长寿至关重要。
2.关元穴的功能和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温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等。它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虚损病症,尤其是老年保健灸的要穴。长期施灸可以增强元气,使虚损恢复,特别适合阳气虚衰和真元不足的患者
3.小周天循环能增强元气 小周天循环指内气沿任督二脉运行,任脉起于会阴,沿腹中线至承浆;督脉起于长强,沿脊柱至龈交。修道者通过修炼小周天,使内气在任督二脉中循环,达到调和阴阳、增强元气的效果。
4.循环落实到关元穴是关键 关元穴是小周天循环的重要节点,内气在此聚集并转化为元气。修道者通过意守关元,激发元气,推动内气在任督二脉中运行,促进小周天循环。
这是当年钱老欣赏修道之看法,但也有不大理解的问题,要北化大的师生们好好解读这个问题。


当年,北化大师生们按钱老的意思,的确费了不少精力,先学习了一些基本概念:
1. 上丹田(泥丸宫)在何处?起什么作用?
当年学习到泥丸宫是道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位于人体头部的一个神秘区域,泥丸宫的位置在脑,具体在两眉之间,印堂穴与百会穴连线与两眉连线的交汇点。这个位置是道家传统中认为的“中间一宫”,在九宫中占据核心地位。
(1) 精神和意识的核心:在道家传统中,泥丸宫被视为脑神所居之处,脑神名为精根,字泥丸。这一区域被认为是意识、精神和灵魂的所在地,与人体的精神状态和生命力密切相关。
(2) 健康和长寿:泥丸宫的健康状态被认为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健康和寿命。道家通过特定的修炼方法,如气功和内丹术,旨在增强泥丸宫的功能,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3) 与肾气的关系:道家还强调泥丸宫与肾气的密切联系。肾气通过呼吸进入大脑,滋养泥丸宫,从而维持大脑和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功能。 当年通过学习知道在道家文化中,泥丸宫不仅是一个生理部位,更是一个充满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的概念。它被视为连接天地灵气的通道,是修炼者追求长生不老和精神升华的关键部位。
中丹田位于人体的胸部,具体在两乳之间的膻中穴附近。
重要作用:
(1) 调气:中丹田与五脏六腑紧密相关,能够调节气血流通,对于治疗气病有特效。
(2) 增强意志力和专注力:通过修炼中丹田,可以增强个人的意志力和专注力,这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决策能力尤为重要。
(3) 促进心肺功能协调:中丹田的修炼有助于提升心脏和肺部的功能,使呼吸更加均匀和深入,从而增强整体的生命力和活力。
通过学习知道这些作用使得中丹田在中医和道教的修炼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提升身心健康的关键部位。
传统定位:下丹田通常位于脐下3寸的关元穴处。
现代理解:下丹田也可以泛指腹部区域,包括关元穴和气海穴(脐中下1.5寸)。
通过学习知道
(1) 保精作用:下丹田是男性藏精之所,女性受胎之处,对于维持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
(2) 调节体液循环:通过锻炼体液系统,激发体内的能量物质,提高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激能性效应。
(3) 防止早衰:充实下元,有助于防止早衰,健身延年。
(4) 促进健康长寿:意守下丹田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
通过学习知道了下丹田在中医和气功领域中被视为至关重要的穴位,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当年北化大学习了上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考虑了钱老提出的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说修行使人达到母胎先天阴阳状态?二是为何有任督脉有逆时针循环?说实话,开始不知如何解读,但是通过北化大师生们的努力,可以回答钱老提出的两个问题。
有关修行者回先天母胎阴阳境界的问题。
当年根据生命动力阴阳源精的参数K的定义,这是母胎给胎儿的先天阴气精K₁/阳气精K₂的比值,K越小阳气精越大。基于以上的考虑可得下列的顺序可得:命门区(总K≈16)→大椎脑部区(总K≈15)→膻中胸区(总K≈14)→关元下丹区(总K≈13)。
可见关元下丹区,是母胎给的先天元阳气精最多的区域,所以通过修练,有可能达到这样的先天境界。
根据《黄帝内经》是营气大循环的流注气化过程,多次说过,大循环从粗糙的精微气r₁、r₂不断的气化,使r₁·r₂→0,这样可以得到:命门位足三阳经总r₁·r₂=0.14→大椎脑位手三阳经总r₁·r₂=0.12→膻中位手阴经总r₁·r₂=0.055→关元位足三阴经总r₁·r₂=0.052→从新进入命门→,越来越使人的后天型通天气能参数:(1/ r₁·r₂)加大!同时以此动力来使小周天朝着逆时针转动循环。当年北化大的这些看法得到了钱老及几位先辈们的高度赞许,但是毕竟不是直接的物理检测数据,所以经过了好几年之后,才得到有关检测数据的解读:
一直到2003年李光华教授发表有关十二正经五腧穴电位论文之后,才得到解读
手三阳脑
一一一
a 38.7 前胸 丨 丨 后背b39.5
丨 丨
c28.2 小腹 | | 后腰d27.8
一一一
手三阴 | mV |
肺经 | 10.3 |
心经 | 13.7 |
心包经 | 14.7 |
总 | 38.7 |
b. 后背区,大椎穴(督脉)
手三阳 | mV |
大肠经 | 10.9 |
小肠经 | 13.1 |
三焦经 | 15.5 |
总 | 39.5 |
c. 小腹区,关元穴(任脉)
足三阴 | mV |
脾经 | 10.1 |
肾经 | 9.3 |
肝经 | 8.8 |
总 | 28.2 |
d. 后腰区,命门穴(督脉)
足三阳 | mV |
胃经 | 9.8 |
膀胱经 | 8.8 |
胆经 | 8.7 |
总 | 27.8 |
脑部手三阳经:39.5
(2)从赵百孝教授的原穴电流看小周天
我们很容易从赵百孝教授的论文中得到十二正经左右原穴的电流,为了便于考察,用左右电流的合计数(mA),可得下列结果
命门穴为中心(mA)→:起点向上
mA | |
胃经 | 139.2 |
膀胱经 | 143.7 |
胆经 | 116.4 |
总 | 399.3 (最小值) |
→大椎穴(脑)中心(mA)→
mA | |
大肠经 | 133.6 |
小肠经 | 134.4 |
三焦经 | 142.2 |
总 | 410 |
→膻中穴为中心(mA)→
mA | |
肺经 | 144.7 |
心经 | 144 |
心包经 | 157.2 |
总 | 446 |
→关元穴为中心(mA)终点→
mA | |
脾经 | 178 |
肾经 | 131 |
肝经 | 146 |
总 | 455(最大值) |
重新→命门穴为为中心(mA)→
mA | |
胃经 | 139.2 |
膀胱经 | 143.7 |
胆经 | 116.4 |
总 | 399.3 |
→关元455
可见从最小电流(399mA)背腰部命门起,到小腹区最大电流(455mA)即落实到关元小腹区,以此很自然地体现了小周天的循环及下丹田关元区的生命动力源聚能的重要作用!这样解读了钱老生前期待的小周天有某种<流体>流动的形象了。当年朱光亚老师对此格外赞同。大家也不难想到具体指的是5+11的阴阳精微作为流体流动着!
1. 电流量由小到大排序及机制分析
1)足三阳经(命门穴区)电流量最小
原因:足三阳经(胃经、胆经、膀胱经)循行路径长,分支多,能量在远端(如命门)可能因耗散而减弱。
命门作用:作为督脉要穴,属“阳气之根”,但需汇聚能量上行,故局部电流量较低。
2)手三阳经(大椎穴区)电流量次小
大椎枢纽: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经)在此交汇并上行至脑,电流量较足三阳稍高,可能与上肢路径较短、能量耗损少有关。
脑部供能:电流经大椎入脑,可能因颅骨阻抗或血脑屏障导致部分能量衰减。
3)手三阴经(膻中穴区)电流量较大
近心优势:手三阴经(肺、心包、心经)直接连接胸腔,心泵动力及肺循环可能增强电流传导。
膻中调气:为“气会”,心肺功能活跃时可能在此形成高电流聚集。
4)足三阴经(关元穴区)电流量最大
能量储备:足三阴经(脾、肝、肾经)与消化、生殖、内分泌功能相关,关元为“元气之根”,电流量反映先天与后天能量的整合。
阻抗效应:下腹组织(如肌肉、内脏)导电性优于骨性结构(如脊柱),电流更易在此蓄积。
2. 理论延伸与临床意义
1)能量梯度模型:电流量从躯干背侧(命门)到腹侧(关元)递增,可能与胚胎发育中“督升任降”的气机循环相关。
2)诊疗应用
低电流区(如命门)可艾灸或电针以温补阳气。
高电流区(如关元)适宜调理气血不足或生殖功能障碍。
结语:
通过以上的过程,我们从当代科学角度能够解读小周天的循环规律。
常州《黄帝内经》当代科学解读馆
主持人:金日光
202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