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 随想
2025年9月9日
随想
今天是毛主席逝世四十九周年记念日。九,九是岐黄指的<天数>,毛主席在九天之上看着我们,现在各方面都很好,但就中國出生率大幅下降,总人囗数趋于急降之势,造成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病>。
据我所知:
第一大问题
人口负增长与生育率下降
经查知2023年,中国全国死亡人口达到1110万,而出生人口仅902万,人口连续第三年出现负增长,较上年减少208万人。预计2025年新生儿数量可能首次跌破800万大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可能的原因
1.1 经济压力:三座“大山”
经济负担是抑制生育意愿的首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a/,收入困境与就业压力:多数年轻职场人月薪集中在3000-6000元区间,且面临裁员、降薪等不确定性。当个人温饱尚需精打细算时,生育便成为一种“奢侈品”。
b/, 高昂的婚育成本:婚姻前置成本高昂,彩礼普遍达20-30万元,婚宴等各项费用另需10余万。加之“无房不婚”的现实规则,即便在二三线城市,首付+装修+购车也需百万起步。这掏空了多个家庭的积蓄,并使年轻人背负长期债务。
c/,惊人的育儿成本:将一个孩子从出生抚养至大学本科毕业,平均需投入50万元。如果继续攻读研究生,总成本将攀升至62万元左右。二孩、三孩的成本则成倍增加。尽管有生育补贴,但与高昂的养娃成本相比,补贴显得杯水车薪。
1.2 社会观念转变
据我观察现在年轻人的生活理念和家庭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1/,“不婚不育保平安:这些话题在社交媒体上阅读量巨大,反映了部分年轻人对传统生育文化的抗拒。
2/,个人价值实现优先:许多年轻人更注重个人职业发展、生活品质和自由空间,而非将养育子女作为人生必经之路。
3/,代际支持减弱与代际理解:现代家庭结构变化,来自祖辈的育儿支持可能减少。同时,许多父母对子女的“不婚不育”选择表现出理解,因为他们目睹了下一代面临的经济压力。
1.3 国家政策调整的滞后效应
a/,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曾带来短期生育高峰,但未能扭转长期下降趋势。
b/,当前的鼓励生育政策(如购房优惠、托育服务等)从制定到全面落实,再到改变公众行为,存在滞后性,其效果有待观察。
第二大问题
老年人死亡率变化
估计2025年全年死亡人口预计将突破1150万。这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
2.1 人口年龄结构老化
据查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的两轮出生高峰时期的人口(年均出生人口分别超过2100万和2700万),正陆续进入高龄阶段和高死亡风险期。这是死亡人数增加的最主要因素。
2.2 人均预期寿命延长
·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
· 2023年,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8.6岁。 寿命延长使得死亡风险在更高龄阶段集中体现,如同“水流被拦截后集中排放”。
2.3 家庭结构变化与养老压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家庭规模小型化。许多70后、80后作为独生子女,面临“上有四老”的养老压力,一对夫妻可能需要照顾四位老人。虽然这与老年人死亡率无直接因果关系,但增加了老年照护的复杂性和社会关注度。
第三大问题
到目前为止,用方厉远院长基地生产的聚宇能型高能生命动力源液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与癌症的总人数不多,故死亡率仍然很大!
3.1 心脑血管疾病:头号杀手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大约超过450万,平均每分钟就有接近9条生命因此消逝。
a/,高发病率与控制率低的矛盾:我国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的疾病知晓率不足50%,而治疗达标率更是低至约14%到15%。人口老龄化、高盐饮食(日均盐摄入量约12g)、静态生活方式、睡眠节律紊乱等行为风险叠加,都显著增加了患病风险。
b/, 医疗资源与诊疗水平的提升:再灌注治疗、PCI手术等的普及,改善了急性心梗等疾病的救治效果。然而,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仍存在城乡差异。
3.2 癌症:发病与死亡负担沉重
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处于全球榜首。
a/, 癌症发病率与年龄相关性极高。随着人均寿命从建国初的不足40岁提高到现在的78岁以上,癌症发病人数自然增加。
b/,对危险因素的理解不足:吸烟、水果摄入不足、缺乏运动、PM2.5空气污染、病毒感染(如HBV、HPV)等是重要的可改变风险因素。通过优化生活方式,理论上可避免高达40%的癌症死亡。
c/,对 癌症防治体系的理解不足:对癌症筛查早诊早冶疗(如肺癌低剂量CT筛选,又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认识跟不上,使得部分癌种的生存率有所下降。
第四大问题
怎么办好?第一种办法
最重要的是国家层面上对上述的问题要有深刻的理解,因为这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未来。在当前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背景下,鼓励生育、提升人口结构应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希望国家理解年轻人的困境,尽快通过系统性的政策支持来为他们扫除障碍,从而让“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可实现的幸福选择,而非仅仅是一个口号。
以下是国家可以采取的几个层面的措施:
1. 经济支持:减轻“生不起、养不起”的直接压力
这是最核心、最直接的一环。高昂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是抑制年轻人生育意愿的首要因素。
a/,现金补贴与税收减免:直接向生育家庭发放育儿补贴,提供更大幅度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覆盖从怀孕到孩子成年的长期过程。
b/,住房支持:为多孩家庭提供优先摇号、购房补贴、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政策,切实解决“房子”这一最大生活压力源。
c/,教育减负: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和托育服务的供给,严厉打击课外培训乱象,降低教育的“军备竞赛”成本和家长的精神焦虑。
2. 时间支持:解决“没时间生、没时间带”的困境
现代职场的高强度工作与育儿时间产生了巨大冲突。
a/,延长带薪育儿假:不仅延长母亲的产假,更要推行并强制实施父亲的陪产假和育儿假,鼓励男性共同承担育儿责任,避免职场对女性的歧视。
· 推行弹性工作制:鼓励企业为需要育儿的员工提供远程办公、弹性工作时间等便利。
b/, 保障职场权益:严厉打击因生育歧视女性的行为,保障女性在孕产期后的职业发展路径畅通。
3. 文化与社会环境:重塑婚育价值观
在个体意识觉醒的今天,简单的宏大叙事号召效果有限,需要更细腻的文化引导。
a/,宣传幸福的多样性:媒体不应只展示“完美家庭”的单一模板,而应展示不同形态家庭(包括单孩、多孩、丁克等)的幸福,重点是尊重个人选择。鼓励生育的宣传应侧重于家庭情感陪伴带来的幸福感,而非仅仅是“为国生育”的责任感。
b/, 促进性别平等:鼓励男性更多参与家庭事务和育儿劳动,打破“丧偶式育儿”的困境,这能极大提升女性的生育意愿。
c/,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在公共场所广泛设置母婴室、推行亲子友好的公共设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和关爱儿童与家庭的文化氛围。
4. 系统性改革:着眼于长远未来
人口问题是长期问题,需要超越生育本身的长远布局。
a/,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改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让人们不再将生育视为唯一的养老投资。
b/,投资人力资源:即使人口总量减少,也可以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科技进步来弥补。加大对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提升劳动生产率,以适应未来的人口结构。
总之,国家的角色不应仅仅是“号召者”,更应是“支持者”和“赋能者”
,也就是通过一套经济上可负担、时间上可安排、环境上更友好、观念上更平等的组合拳,为年轻人构建一个敢于结婚、愿意生育、能够育好的支持系统。从而达到生养孩子不再被视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而是一件社会共同支持的美好事情时,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自然会提升。这不仅能应对人口负增长的挑战,更是构建一个更加幸福、和谐和可持续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二种办法
我国增加人口的第二种办法
我们要努力走岐黄指引的治未病之路,要在水谷精微上大作文章,给人们类似聚宇能高能生命动力源作为预防和治未病的前揍食物,达到岐黄治未病之目的。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理念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精髓,其战略意义远超疾病治疗本身,体现了超前预防、系统调控和生命全局观的高度智慧。以下从多个维度阐述其重大战略意义:
1/. “未病先防”——防病于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 强调在疾病未发时通过饮食、作息、情志调节(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维持身体平衡,避免疾病发生。
· 将医学重心从“治疗”转向“养生”,减少个体和社会医疗负担。
2/. “既病防变”——阻断疾病传变
《灵枢·逆顺》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
· 高水平医者能在疾病早期或未扩散时干预(如肝病先实脾),防止轻症发展为重症。
· 体现系统思维:人体如生态系统,需整体调控而非局部应对。
3/, 降低医疗成本,优化资源分配
· 预防的成本远低于治疗(如慢性病管理),可减轻国家医疗系统压力。
· 古代“十全为上医”的标准,隐含对医疗效率和社会效益的追求。
4/. 增强国民体质,保障社会稳定
· 《内经》将健康视为“治国安邦”的基础(如“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 健康人口是劳动力和兵力的保证,直接关系国家实力(如先秦“耕战制度”与养生关联)。
总之,中国人口出现的负增长、生育率下降是非常重大的问题,应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推荐高能生命动力源,达到治未病目的,努力提升人口质量,并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新形态。
常州《黄》展主持人
金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