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 随感
2025年8月17日
随感
最近好几个群里正在传張伯礼院士的视频,有几位群友还劝我看看,还问我有什么感想?我说,我过去,在许多场会下,见过張院士,我知道他是非常谦逊的学者!
我多次说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钱(学森)老在全国政协,同我们理工卫委员们说,以《黃帝内经》为基石的中医大学科(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是超前科学,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顶级的生命科学,其原理已在喜马拉雅山顶上,医学的未来是中医,西医为辅,,,。钱老还说中医为《唯象医学》,只是知其然,要达到知其所以然,有必要用当代六大科学基础理论(量子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第四统计力学,人类基因组学,胚胎发生学,高能粒子物理学)注重解读《内经》及其中医大学科基本原理,才有可能进入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张院士也有可能知道钱老对中医学的这些看法。 从这个意义上看:
张伯礼院士作为国医大师和中医领域的权威专家,近期提到自己对中医“知道皮毛”的说法,可能有若干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1/,他总是真诚地表示谦逊态度
张伯礼院士在中医界享有盛誉,但他一贯保持谦逊的学术态度。中医博大精深,涵盖理论、临床、药学等多个领域,即使资深专家也可能在某些细分领域仍有探索空间。他提到“知道皮毛”可能是表达对中医浩瀚知识的敬畏,以及对终身学习的坚持。
2/,他深知中医学高深又广博性
張院士深知中医理论体系庞大又很深,从“肺合皮毛”到“五脏六腑”的整体观,再到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涉及众多学说和临床经验。张伯礼院士的研究集中在其中的某些领域(如消化道黏膜病的“肺脾同治”),于是他可能借此强调中医的高深广博性,鼓励后学者们持续深度钻研。
3/,他很想使中医和西医学配合
张伯礼院士提倡“衷中参西”,将现代医学(如内镜技术、免疫学)与中医理论配合。他可能借此表达,中医的发展需要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成果,而这一融合过程仍有许多未知领域待探索。
4. 他想借此对年轻学者加以激励
作为教育者,张伯礼院士很希望以自身为例,说明中医学习永无止境,鼓励年轻医生保持求知精神,而不要满足于已有成就。
综上,张伯礼院士的“皮毛”之说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懂得少”,而是体现了一位中医大家的谦逊、对学术的严谨态度,以及对中医传承与创新的难度。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国中医领域的权威专家,对中医的理论、临床实践和现代化研究有着极其深厚的造诣,不仿给大家说说
张伯礼院士的学术成就
他的学术贡献和临床经验涵盖了多个方面,以下是我所知道的信息(不包括他受到国家奖励):
1. 中医理论与经典传承
张伯礼院士熟谙《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并强调“读经典、做临床”的重要性。他主张继承中医精髓,同时结合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创新,提出“衷中参西”的理念,即在中医理论基础上融入现代医学技术。
2. 在临床诊疗上有专长
心脑血管疾病:他擅长运用“痰瘀并治”理论治疗冠心病、中风等疾病,提出“血不利则为水,水不行亦可为瘀”的学术观点,强调痰瘀互结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病机。
血管性痴呆(VD):他首创VD“平台期、波动期、下滑期”三期证治方案,并研发“益肾化浊法”,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湿浊痰饮类病:他系统归纳了湿、浊、痰、饮的病理特点,创立“湿浊痰饮类病”学说,提出分层治疗策略,如“治湿须分度,用药有深浅”。
3. 一直在中药现代化上下大功夫
1/, 他开创了“中药组分配伍”研究模,推动现代中药研发,如复方丹参滴丸的二次开发。
2/, 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透过血脑屏障的机制,为中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4 .高度重视中医教育事业
1/,主持制定《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和《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推动中医教育国际化。
2/,倡导“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
5.一贯的谦逊的学术态度
尽管张伯礼院士在中医领域成就斐然,但他表示自己对中医“仅知皮毛”,这体现了他对中医浩瀚知识的敬畏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他认为中医博大精深,即使资深专家也需不断探索。
综上,张伯礼院士对中医的理解不仅涵盖传统理论、临床诊疗,还涉及现代科研与教育体系,是一位兼具深厚中医功底和现代科学思维的大家。
今天我先说到此,仅供参考
常州《黄》展主持人
金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