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 随问随答
2025年10月1日
随问随答
国庆大家好!
国庆假期,我本想干脆休息,不写什么了,但是一些群友不休息,向我问各种问题,其中问我“岐黄”二字里为何岐字放在前?其背后有什么深厚的历史渊源?还问我钱老为什么把岐伯称天师?把《内经》称天书?这些问题,当年钱老早早说过,我们理工人员听得很习惯了。我给大家说说当年钱老的意思。他说,“岐黄”词组代指中医,是指后世医家对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尊称和概括。他叫北化大師生查查由來
1,是《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它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主体内容大约成1。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约公元前475年- 公元25年)。该书的体裁主要是以黄帝与他的大臣、医学导师岐伯 之间的问答对话形式写成的。
2. “岐黄”成为代称的情况
由于《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如阴阳、五行、藏象、表里、经络、病因病机等),被尊为“医之始祖”。后世的医家和学者在提及这部经典或中医学问时,自然而然地用书中两位核心对话者——岐伯和黄帝——来指代它。
例如,元代医家滑伯在《十四经发挥》中就有“岐黄以来,日明医道”的表述。这说明最晚在元代,“岐黄”已经成为医学界的固定用语。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已常见将医学称为“黄岐之术”或类似的说法。
为什么是“岐”字放在前?
这恰恰反映了中医的核心精神和《黄帝内经》的叙事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 师生关系:尊师重道
在《黄帝内经》的对话中,黄帝虽然是至高无上的君主,但在医学问题上,他始终以学生的身份,谦卑地向岐伯请教。而岐伯则是那个答疑解惑、传授医道的老师。
· 黄帝问,岐伯答:这是全书的基本模式。例如开篇《上古天真论》便是:“昔在黄帝,生而神灵……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岐伯对曰:……”
· 在这里,黄帝尊称岐伯为“天师”。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师”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学问传承上,老师(岐伯)的地位要高于学生(黄帝)。因此,将传授知识的老师“岐”放在接受知识的学生“黄”之前,体现了 “尊师重道”、“重学术而轻权位” 的优良传统。
2. 突显学问的本源性
“岐黄”并称,重点在于指代他们共同创立的医学学问。在这门学问的构建中,岐伯是知识的主要阐述者和贡献者,黄帝是发起者和记录者。因此,将知识的输出方放在前面,更符合逻辑。
3. 语言习惯与平仄
从汉语的音韵学角度来看,“岐”是平声(第二声),“黄”也是平声(第二声)。虽然两个平声字相连在诗词中不算最理想的搭配,但“岐黄”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其词序首先由内容决定。相比之下,如果倒过来为“黄岐”,在读音上并无明显优势,反而失去了其核心的“尊师”内涵。
可见为何岐字在前:根本原因在于《黄帝内经》中设定的师生关系。岐伯是传道授业的“师”,黄帝是虚心求教的“生”。将“岐”置于“黄”前,完美体现了中华文化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的尊师精神,强调了医学知识本身的崇高地位,超越了世俗的权位等级。
《内经》//<天书>?
那么钱老为什么把《内经》说成<天书>?说实在,上世纪1988年开始時,钱老没有说过《内经》为天书,后來北化大把《内经》三十来个定量问题,用第四统计力学等当代科学的语境解读之后,钱老感到《内经》太超前科学了,所以他甚至拍桌子,感叹地说岐伯为<天师>,特别是把《内经》说成<天书>,不过他说古人也把《内经》说成<天书>,叫北化大查查看。查了半天,看來这不是一个正式的学术称号,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无数后世医家、学者在研究和实践中,因其书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共同“感悟”并“公认”的称呼。
直接源头:《内经》文本内部的“天”与“师”
在《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中,黄帝向岐伯发问时,尊称其为 “天师”。因此,既然书中的核心智慧来自“天师”的传授,那么这部记录“天师”之言的经典,被后人视为“天授之书”——即“天书”,便是非常自然的逻辑延伸。
由上可见“天书”含义的双重性
1. 指其内容神圣、源于天道(褒义、敬称)
认为《内经》揭示了人体与宇宙自然相通的根本规律,其智慧源自上古,深不可测,故古人称天书。
2. 指其文字古奥、难以理解(学习的真实感受)
《内经》成书年代久远,文辞古简,哲学与医学交织,概念抽象(如气、阴阳、神)。当一个学生读不懂时,老师可能会说:“此乃医门天书,需潜心钻研,方可窥其堂奥"。
总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内经》本身对岐伯“天师”的尊称。
所以,当年,把以上的看法给钱老等理工人员说涚,大家进一步肯定:《内经》为<天书>说法是完美地概括了钱老对《黄帝内经》的评价(超前科学,地地道道尖端科学,顶级的生命科学)在中医学子心目中的那种至高无上而又深奥莫测的双重地位!
今天,随便聊到此,
常州《黄》展主持人
金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