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 随问随说
2025年10月2日
随问随说
假期都想好好玩玩,多吃点好东西,健健康康,于是有些群友问我,可否可以从国家颁发的<药食同源>的目录里,拿几个药<当饭>吃?我说千万不要这样肓目地吃!因为这些药毕竟是中药材,其中大部分中药的生命动力源的阴阳参数(K,r1,r2)与我们通常当饭吃的食物参数之间有相当的差别。
当年在钱老的劝导下,北化大生命动力研究中心分析过300多种中药及10几种名茶和1000多种食品的5+11及其K,r1,r2值,从中看出,药与常用食物之间最大差别在于先天<妈妈给的>型阴阳精参数(K=阴精K1/阳精K2)之间差距大。我很早说过钱老最喜欢的北纬30度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叶的先天K值和通用食物的先天K有较大差别,故也不能喝过量的西湖龙井茶水。
鉴于有些群友的希望,我列一下药食同源的目录:
(截至2024年,根据官方公布的名单按拼音顺序排列,方便您查阅。
A
· 阿胶
· 八角茴香
· 白果
· 白扁豆
· 白扁豆花
· 百合
· 薄荷
B
· 白芷(典型中药)
· 薤白
C
· 赤小豆
· 虫草菌丝体粉(如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粉、蝙蝠蛾被毛孢菌丝体粉)
· 陈皮(典型中药)
· 赤小豆
D
· 代代花
· 淡豆豉
· 淡竹叶
· 当归(仅限用于香辛料)
· 刀豆
· 丁香
F
· 佛手
· 茯苓(典型的中药)
· 蜂蜜
· 榧子
· 覆盆子
G
· 甘草(典型中药)
· 高良姜
· 葛根
· 枸杞子
· 蝮蛇(蕲蛇)
· 黄芥子
H
· 花椒
· 黄精
· 火麻仁
· 藿香
J
· 鸡内金
· 姜(生姜、干姜)
· 桔梗
· 菊花
· 橘红
· 决明子
K
· 昆布
L
· 莱菔子
· 莲子
· 龙眼肉(桂圆)
· 罗汉果
M
· 马齿苋
· 麦芽
· 牡蛎
· 木瓜
· 木贼
N
· 内豆蔻
P
· 胖大海
· 平贝母
· 蒲公英
Q
· 芡实
· 青果
· 芹菜子
· 荜茇
R
· 肉豆蔻
S
· 桑叶
· 桑椹
· 沙棘
· 山药
· 山楂
· 砂仁
· 生麦芽
· 酸枣仁
· 酸枣(仅限用于泡酒)
· 三七花(注意:三七根不在目录内)
· 生姜
· 松花粉
T
· 桃仁
· 桃胶
W
· 乌梢蛇
· 乌梅
X
· 小茴香
· 小蓟
· 薤白
· 香橼
· 香薷
· 西红花(藏红花)
· 鲜白茅根(或干白茅根)
· 鲜芦根(或干芦根)
· 橘皮(陈皮)
· 枳椇子
Y
· 余甘子
· 郁李仁
· 鱼腥草(中药)
· 益智仁
· 薏苡仁
· 玉竹
Z
· 紫苏
· 紫苏籽(紫苏子)
· 栀子
· 枣(大枣、酸枣、黑枣)
· 枳椇子
· 芝麻(黑芝麻、白芝麻)
· 人参(2012年新增,限5年及5年以下人工种植的人参)
试点物质(共9种):
· 党参
· 肉苁蓉
· 铁皮石斛
· 西洋参
· 黄芪
· 灵芝
· 天麻
· 山茱萸
· 杜仲叶
如从“作用机制”(在中医理论中更常称为“功效”或“药理”)来理解药食同源更好。北化大师生曾把药食同源药材,结合当代科学药理,将这些药分为六大类
第一类:补益类 - “给身体加油”
这类物质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机能和抗病能力。
· 作用机制:
· 中医:益气、养血、滋阴、助阳。针对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虚证”。
代表药材:
· 补气:人参(补元气)、甘草(补心脾之气)、山药(补脾肺肾之气)、大枣(补中益气)、白扁豆(健脾化湿)。
· 补血:阿胶(补血滋阴)、龙眼肉(补心血)、桑椹(滋阴补血)。
· 滋阴:枸杞子(滋肝肾之阴)、百合(润肺阴、清心)、黄精(气阴双补)、玉竹(养肺胃之阴)。
· 补阳/肾:益智仁(温脾暖肾)、丁香(温中降逆)、刀豆(温中下气)。
第二类:健脾消食类 - “增强后勤部长”
这类物质主要作用于脾胃,促进消化吸收,消除积滞。
· 作用机制:
· 中医:健脾开胃、消食导滞。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
· 现代:含有消化酶或能促进消化液分泌,调节胃肠道蠕动,保护胃黏膜。
· 代表药材:
· 山楂(消肉食积滞)、麦芽(消米面食积)、鸡内金(强力的消食药)、莱菔子(行气消食、化痰)、茯苓(健脾渗湿)、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
第三类:理气解郁类 - “疏通身体管道”
这类物质能调理气机,解除郁滞,常用于情绪不佳、胀满疼痛。
· 作用机制:
· 中医: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使全身的气运行通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 现代: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缓解平滑肌痉挛,促进胃肠排气。
· 代表药材:
· 陈皮/橘红(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代代花(行气宽中)、玫瑰花(行气解郁)、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第四类:活血化瘀类 - “清理血管河道”
这类物质能促进血液运行,消散瘀血。
· 作用机制:
· 中医: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各种“血瘀”证,如疼痛、肿块、面色晦暗等。
· 现代: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有抗炎、镇痛作用。
· 代表药材:
·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山楂(兼有活血化瘀之功)。
第五类:清热类 - “为身体降火”
这类物质能清除体内的热邪,性质偏寒凉。
· 作用机制:
· 中医: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虚热。针对实火或虚热。
· 现代: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抗氧化作用。
· 代表药材:
· 清热解毒:金银花、蒲公英、鱼腥草、马齿苋。
· 清热泻火:栀子(泻三焦之火)、淡竹叶(清心火)、决明子(清肝火)。
· 清热凉血/养阴:赤小豆(利湿解毒)、青果(橄榄)(清热利咽)。
第六类:解表祛湿类 - “抵抗外敌,排除内湿”
这类物质主要对付“外感”邪气(如风寒、风热)和内部的“湿邪”。
· 作用机制:
· 中医:
· 解表:发汗解肌,开门逐寇,将病邪从体表驱除。
· 祛湿:芳香化湿、利水渗湿,通过小便或燥湿的方法去除体内湿气。
· 现代:发汗、利尿、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
· 代表药材:
· 解表散寒:生姜、紫苏、白芷、香薷。
· 祛风化湿:藿香(化湿和中)、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
· 利水渗湿:茯苓、薏苡仁。
我再次强调,上述药大部分都不能当饭吃!为什么?
因为上述名单是一个“原料准入资格”清单,而不是一个“每日大量食用”的推荐清单。
希望大家搞清楚下列概念:
“药食同源”的核心思想是“寓医于食”,而非“以药代食”。 这些物质之所以被列入目录,是因为它们具有较长期、普遍的食用历史,安全性较高,可以作为膳食的补充和调理。但它们本质上仍然具有中药材,有“偏性”!
进一步说为什么“不能当饭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偏性与体质不符:
· 中医理论认为,每种药材都有其性味(寒、热、温、凉)、归经和功效。例如,薄荷是凉性的,用于清热;干姜是热性的,用于温中。如果长期、大量单一地食用某种与自己体质相反的物质,反而会破坏身体的平衡,导致问题。
· 例子:一个体质虚寒、怕冷的人,如果天天大量喝凉性的金银花或蒲公英茶,就可能会加重体寒,导致腹泻、乏力。
2. 过量可能带来毒副作用:
· “是药三分毒”,这里的“毒”指的是药物的“偏性”。即使是最常见的药食同源材料,过量使用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 例子:
· 甘草: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钠潴留,导致血压升高和水肿。
· 枸杞子:性质滋腻,脾胃虚弱、经常腹泻的人过量食用会加重症状。
· 白果(银杏):生食或过量食用也可引起中毒。
3. 干扰正常营养摄入:
· 如果把某些药食同源物质(比如用黄芪、党参煮的汤)当水喝,当饭吃,可能会影响正常食欲和消化功能,导致日常膳食中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基础营养摄入不均衡。
4. 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 对于一些正在服用西药的患者,某些药食同源物质可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毒副作用风险。
· 例子:枸杞可能会增强华法林等抗凝药的效果,增加出血风险。
那么如何正确的使用呢?
本应有这些药的当代科学标准,但国家有关部门不重视这个问题,现在只能用下面的方式了
1/, 适量原则:作为调味品(如八角、肉桂)、泡茶(几颗枸杞、几片菊花)、煮汤(几片山药、几颗红枣)使用,遵循日常烹饪和饮用的常规用量。
2/, 辨证原则:最好在初步了解自己体质(或咨询中医师)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材料。比如上火时喝点菊花茶,胃寒时喝点姜枣茶。
3/, 短期原则:很多调理性的汤饮茶膳,适合在特定季节或身体出现某些小问题时短期使用,而不建议作为常年不变的“养生水”。
4/, 多样性原则:不要长期只盯着一种“好东西”吃,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永远是第一位的。
总之这份名单上的物质是可以在食品中合法使用的“食材”,但它们的内核仍然是“药物”,出了问题不好追到国家有关部门。我们必须以谨慎、适量、辨证的态度来使用它们,将它们视为平衡膳食的“点睛之笔”,而不是取代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的“主食”!
今天说到此
常州《黄》展主持人
金日光